.:.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主动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9P]
本頁主題: 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主动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9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阿森纳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2637
威望:7917 點
金錢:11196805 USD
貢獻:110606 點
註冊:2011-06-06

二战后,英国为什么主动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9P]



世界历史上,英国曾经是最强的“日不落帝国”,拥有强机制的海军(海军力量大于二三名之和),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总面积超过鼎盛时期的沙皇俄国3367万平方公里,控制世界4-5亿人口,全球都匍匐在女王的脚下。

而在英国的殖民体系之中,最重要的土地莫过于印度,所谓“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印度是英国殖民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之一。印度的战略地位自不必说,控制印度洋,掌握整个东南亚,进可以虎视眈眈的威胁西藏,支援缅甸,操纵马六甲,直接控制整个世界航运陆路线的核心区域,退可以连接中东,震慑中亚,也是英国全球贸易网络里面的中转站,是英国拥有最多人口的殖民地和实际利用面积最大的殖民地。


上图_ 莫卧儿帝国 (1526年-1857年的印度王朝)



对于印度来说,某种意义上而言,没有英国就没有今日的印度。在整个印度历史上,最大的王朝莫过于蒙古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但是其面积也远没有英属印度来的大,英属印度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长期也归印度总督控制,那么这么庞大而重要的殖民地,为何英国在二战后居然主动放弃,没有坚持继续统治呢?为何英国在二战后放弃了几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呢?


上图_ 英国:19世纪中后期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分布



赚钱与赔钱


众所周知,英国之所以能够在19世纪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超级工业强国,而且维持了上百年的霸权,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掌握了大量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地为它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比如糖橡胶香料等等,让英国可以免费获得原材料以更低的价格倾销工业品,这样英国工业才能在世界上横行无阻。

但是到了20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后,英国的工业优势开始大幅度缩水,因为英国工业基本都集中在本土,而且发展太早,那种老旧的工业基础无法和德国美国这样集中发展重新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相比,说白了就是拆了重建难度太大,拆迁费太高了。所以很快后发优势显现出来,德国美国的工业基地发威,让英国丧失了龙头老大的地位。


上图_ 19世纪英国的棉纺织工业


上图_ 19世纪的英国食品工厂



但是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来了,德国有工业实力没低价原材料,英国工业实力不行了,但是原材料掌握在手里,所以一来二去大家发现英国还能强行和德国打个平手。不过这也就有了后面一战的故事。

一战结束以后,英国发现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英国发现殖民地的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不仅不赚钱,反而可能会赔钱,这是为什么呢?

殖民地是一笔经济账


长期以来,英国统治印度并非我们所想象的将印度变成英国的一部分,而是合作式的。其实也很好理解,印度上亿人口,英国在印度的力量连带着雇佣兵算上也不过一万多人,根本无法有效统治,所以这一直以来,英国统治印度有三大法宝:

1.印度王公
2.文官体系
3.与国大党合作


上图_ 印度四大种姓:持乐器的婆罗门、持武器的刹帝利、持秤的吠舍、持瓶子的首陀罗



在18世纪英国一步步强化在印度的殖民体系的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是印度王公,当时印度处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印度王公们和英国殖民者的合作十分紧密,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体系之中,英国人大概是刹帝利的位置,但是最高的婆罗门仍旧是印度上层社会,这样印度的结构依旧是稳定的,英国人给印度王公们以优厚的待遇换取自己的统治权。

但是到了二战后,印度王公基本上是派不上用场了,因此英国人越发的孤立无援。当年章西女王起义之所以最终能被镇压下去,其实就是印度王公们支持的结果,因为章西女王的起义理由是英国无理剥夺了她的领地,印度本来是没有国家概念的一块土地,缺乏稳定的民族基础,又有种姓制度的重重隔阂,所以只能用这样的封建理念团结大众,自然也难以成功。


上图_ 印度种姓的划分



在英国的殖民体系之中,文官体系是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英国就无法在印度贯彻行政,但是自从二战以来,由于英国国内经济崩溃,处于所谓的“经济敦刻尔克”,无力支援庞大的海外文官体系也成为了现实。韦维尔总督在战后的报告中说,印度文官在二战开始就存在人手不足问题,二战又阻碍了文官正常征召,这样,二战结束时印度文官已经严重缺乏。

由于印度的民族主义开始抬头,印度各地在文官体系削弱的前提之下暗流涌动,在孟买,大量的士兵在1946年发动了大规模的兵变,紧接着在马尔巴尔和比哈尔地区,警察开始罢工。进而演变成全印度范围内的大罢工,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瞬间变得岌岌可危,没有文官,无法传达英国人的任何政令,所以英国最终退出印度也是无奈之举。


上图_ 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到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其实相比以上两点,最为致命的是国大党对英国的不合作。

众所周知,二战后印度国大党最有号召力的领袖是圣雄甘地,他一贯是以印度独立为人生目标,虽然他反对工业化到了有些极端的情况,但是他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措施比暴力革命更加让英国人感到恐惧。

因为对于英国来说,印度是商业产品,商业产品一旦亏损就没有了价值,因为英国对印度没有领土情结,不可能亏本要地,也无法同化印度人变为纯正的英国人,所以甘地在各地发起的棉花不合作,商品不合作,不买英国货等运动让英国焦头烂额。英国人普遍感受到印度越来越亏本,国内呼吁让印度混蛋的“逃离印度”运动高涨。


上图_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



甘地对国大党的影响力让国大党变得对英国极不友好,同时全印度所有的党派都开始和英国离心离德,当时的艾德礼内阁面对的情况其实还有一点更加糟糕,那就是英国当时面对苏联的阶段威胁。

二战后苏联已经占据了整个东欧,虽然答应撤出中欧不染指西欧,但是大家都知道苏联这样做不过是碍于美国的实力,自己在二战之中损失过大。

此时英国已经被苏联压制的喘不过气,随时有一种面对“第二个希特勒”的感觉,所以如果此时印度发生大规模叛乱,英国根本无暇东顾。而且印度当时的自治程度已经很高,国内贸易对英国限制进出口,英国原本当炮灰的印度军团当时不仅要花钱,而且雇佣费用极其高昂。


上图_ 印度 巴基斯坦



在很多人的观点之中,英国是故意分裂了印度,把它分成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国家。但是实际上,当时英国是很想让印度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毕竟英国想主导印度宪法,将来说不定可以偷梁换柱卷土重来,分成两个国家可就没这操作了,然而它还是想多了,印度独立的时候那种剑拔弩张的局面让英国不得不狼狈逃离,甚至连很多武器都直接扔给了印度。

可以说英国在印度最终的“逃离”还是相当快的,充分体现了西方特色。毕竟任何殖民者到最后,总是要还的。



赞(62)
------------------------
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5-17 15:49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25 23:06